前两天的文章又被“因用户举报”而删好牛配资,文字又一次在黑暗中沉默。同样的题材,他人的笔端安然无恙,我的文字却被黑粉恶意举报,在审核的刀锋下支离破碎。
但请记住,被删除的文字会在读者心中生根,被屏蔽的思考终将在时代里回响。我仍会写下去,用文字对抗遗忘,纵使千次删文,仍有第一千零一次提笔的勇气;文字不死,笔耕不辍,这就是我们对抗荒谬世界的方式。也希望和我有缘相逢在这个公号的朋友,多一些支持。
学术圈又出了一件大事,但不是什么好事。
据多家媒体报道,25名学者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集中通报,其中7人已成功获得项目资助(如贺某获批82160793项目,钟某获批51504102、51764014等项目),18人尚在申请阶段就被抓了现行。
25份通报,堪称学术不端百科全书。
广西贺某买卖实验数据,江西钟某抄袭剽窃还伪造基金标注,广东杨某团队更是一稿多卖、擅自标注他人项目。
越是高大上的事物,有些人越擅长把它变成蝇营狗苟。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什么?
是每年334亿的科研血液,青年学者30万研究经费起步的“第一桶金”,学术圈公认的硬通货。
2023年面上项目资助率仅16.99%,青年基金17.04%,比考公务员还难的中签率,逼得一些人开始走邪路。
正经研究卷不动好牛配资,那就卷造假技术。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通报公之于众,让我们看清了有些人是如何在学术圣殿里堂而皇之地撒谎、造假、践踏公平,却多年逍遥法外的。
但三年禁赛期,追回申请成功者的项目资金,我觉得板子还是轻了。
25人所在的学校、机构,就这么沉默是金了?连一个像样的处理都欠缺么?
被这些人挤掉的申请人,失去的机会谁来补偿?
其中,钟某用假数据完成三个项目结题,同行评议专家一个都没看出来?
学术打假,除恶务尽,是要将学术蛀虫连根拔起,让造假者永无翻身之日。
处理如果到此为止,该仰天长笑的不是我们。
此外,我对有些媒体报道对这25人使用“学者”这个称呼是有质疑的。
无论是过去的所作所为,还是从此往后,贺某、钟某、燕某这些曾经光鲜的署名,与“学者”这个称谓无一丝瓜葛。
“学者”是什么?好牛配资
我们读过的小学教材是这么描述的:在实验室里挑灯夜战的守夜人,为一个数据反复验证的偏执狂,甘坐十年冷板凳的苦行僧。
即使不用这些堂皇的形容词,这25人也和学者没有半毛钱关系。
买卖实验数据,把科研做成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;抄袭剽窃,将学术诚信践踏在脚下。
这不是学术的掘墓人么?
人不能“学者”到这个地步。
这些人往往顶着教授、博导的头衔,占据着学术资源,把持着话语权。
他们不是不懂学术规范,而是太懂怎么钻制度的空子,怎么玩转评审的游戏规则。
“学术精英”,与市井鬻假药者何异?
不管官方层面是否还要对25人网开一面、以观后效,起码,在公众心里,这25个名字再也不能以“学者”自居。
他们或许还会在“教授”这行谋生,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,他们永远都是被除名的弃子。
不过,无论我等如何愤怒,这些人如今仍堂而皇之地顶着教授的头衔,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,甚至坐在博士生导师的位置上指点江山。
想到那些怀揣理想、虔诚求知的学生,竟要仰望这样的人为师,我的心中就不由得一阵寒意。
他们每指导一个研究生,就多播下一颗造假的种子。
每主持一场学术讲座,就多演出一场亵渎真理的闹剧。
笑到最后的,居然还是他们?
全文完
愿本文令有缘读到的朋友满意,如您喜欢,烦请给文章一个点赞、在看或者转发,也请关注我的公号。
感恩生命里与你的每一次相逢,都是时光馈赠的温柔奇迹。
作者简介
当你关注财经和时事热点时,我愿与你分享背后的故事和观点
国华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