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312年,秦楚两国的盟约最终破裂,张仪巧妙地欺骗了楚怀王,致使楚怀王决心不听劝告,出兵进攻秦国商於。这次进攻导致了秦军在丹阳一役中大获全胜,楚军惨遭重创,死伤无数,斩首八万,秦军不仅成功反击,还占领了楚国汉中地区,向六百里地扩展了秦国的疆域。楚怀王愤怒至极,誓言报仇,立刻发动了新的进攻,派遣大军深入蓝田,然而,结果还是大败赢正通,楚军不得不再一次撤退。趁着楚国力量虚弱,韩国和魏国联合南下,直逼楚国的邓地,楚军被迫撤退,承受了巨大的损失,最终两国以割让两座城池为条件才达成和平协议,楚国的国力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削弱。
接下来的年份里,秦国继续在楚国领土上拓展,攻占了楚国召陵。楚怀王此时再度向秦国求和,双方一度结为盟国。然而,这种暂时的和平并未维持多久,秦惠文王去世后,秦武王继位,楚怀王与秦国的关系变得复杂多变。楚怀王在此期间既与魏国、齐国联合,也与秦国建立亲密关系,频繁调整战略以适应形势。而在秦武王统治时期,楚怀王也加速了消灭越国的计划,楚国的国土因此扩展,国力有所回升。
公元前307年,楚怀王心生报复之意,决定发动对韩国的进攻。这一决策的根本原因,是楚怀王一直记恨韩国在秦楚丹阳之战时未曾援助楚国,而在蓝田之战时还趁机落井下石,主动削弱楚国。因此,楚怀王决定通过进攻韩国来削弱其力量,报复其曾经的“背叛”。此时韩国刚刚经历了韩秦宜阳之战的失败,战力疲软,且粮草匮乏,根本无力抵挡楚国的进攻。楚国大将昭应自信满满,认为只要派遣大军进攻雍氏,最多一个月即可轻松夺取,但雍氏的守军却展现出顽强的抵抗能力。尽管楚军围困了雍氏五个月,依旧未能攻破,而雍氏的粮草渐渐告急,局势岌岌可危。在此情况下,韩国紧急向秦国求援。
展开剩余68%然而,韩国的使者屡次往返秦国,始终未能获得秦国的支援。韩襄王派遣的使者们未能说服秦国出兵,而最终派遣的尚靳亲自前往秦国,见到了秦昭襄王。其实在楚国攻打韩国之前,秦国刚刚攻下了韩国宜阳,成功渡过黄河并建立了武遂城。秦武王经过长时间的征战后,终于到达周都赢正通,并前往参拜太庙、举鼎致敬,但在举鼎时意外暴毙。秦武王去世后,由异母弟秦昭襄王继位,然而由于年幼且长期为质,秦国的政务实由其母宣太后主导。
宣太后原本来自楚国,对楚国有较深的情感,尤其是在处理楚国与韩国的事务时,必然偏向楚国。因此,即便尚靳前往秦国,表面上见到了秦昭襄王,实际上秦国是否出兵,完全取决于宣太后的意愿。当尚靳为韩国求援时,他提到韩国的命运与秦国息息相关,认为如果韩国灭亡,秦国的地位也会受到威胁。听完尚靳的言辞后,秦昭襄王把这些话传达给了宣太后。宣太后思索片刻后,对秦昭襄王说:“韩国已经派出那么多使者,但只有尚先生的话有些道理。”于是,她决定召见尚靳。
在与尚靳的会面中,宣太后以一番话将态度表露无遗。她讲述了自己曾在先王在世时的经历,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秦国出兵的得失。她表示,当初先王的重压使她感到不适,但当先王全身压下时,却感觉不到压力,因为那样对她有益。同理,若秦国出兵援助韩国,若兵力不足,粮草有限,根本无法解救韩国,而且所需的开销巨大,对秦国又有什么实际利益呢?
面对宣太后毫不客气的言辞,尚靳顿时哑口无言,但他也意识到,尽管宣太后拒绝了出兵,但也并非完全排斥出兵,而是有条件的。在宣太后看来,若韩国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,秦国或许会考虑出兵。尚靳心知肚明,韩国的请求并未完全断绝可能性,但此时的形势复杂,无法贸然作决定,只得回到韩国将宣太后的态度告知韩襄王。
韩襄王不死心,再次派遣张翠出使秦国。张翠深知游说秦国出兵并非易事,于是采取了不同寻常的方式,他假装生病,步伐缓慢,每天只走一小段路,走得十分艰辛。经过长时间的跋涉,他终于抵达秦国。秦国丞相甘茂听闻后,连忙询问张翠为何如此缓慢,张翠淡定回答,称韩国并未真正陷入危机,只是形势危急而已。此言一出,甘茂立即感到焦虑,直言若韩国真的处于危机之中,秦国岂能坐视不管?
张翠巧妙地回应,暗示若韩国真的陷入危机,恐怕只有投降楚国,而这将对秦国极为不利。听后,甘茂深知情况的严重性,立即向秦昭襄王进言。甘茂指出,韩国的相国公仲侈若能坚持到现在,正是因为信任秦国会提供援助,若秦国不出兵,将彻底失去韩国这个重要盟友。若韩国投向楚国,楚国得到韩国及魏国的支持,秦国的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。最终,秦昭襄王被说服,决定出兵救援韩国,楚军在面临秦军强势反击时不得不撤退,韩国的危机也因此解除。
说到宣太后的作风,的确可以称得上大胆。她原本在秦惠文王时期并不显赫,一直没有特别的历史记载。但随着秦武王的死去,芈八子(宣太后)凭借其儿子秦昭襄王的继位,迅速崭露头角。她不仅在政治上强势主导,甚至在个人生活方面也极为大胆,时常不拘礼法赢正通,展现出强烈的个人色彩。她曾为自己谋得权力,甚至在晚年期间,以大胆的方式继续维持其主政地位,留下了不少传奇色彩。
发布于:天津市国华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